被美國“劫持”的營養界
什么?糖比脂肪更可怕?!
在我們的“意識”中,高脂食物可不是什么好東西,除了易致胖外,食用過多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還會帶來各種疾病。但打上“低脂”標簽的食物就一定更助瘦更健康嗎?尤其當里面加了那么多的——“糖”。
就在上周,《美國醫學會期刊·內科學》上發布的一篇論文,揭露了美國制糖業是如何用暗黑勢力“劫持”了整個營養界。
上世紀50年代,科學界認為“脂肪和糖”是引發冠心病的因素中嫌疑最大的二者,而精明的制糖業卻利用money改變了輿論風向,它們資助科學家使最終的結果有選擇性的忽略糖的危害,轉而指證飽和脂肪為造成心臟病的罪魁禍首。之后在70年代糖業協會更是投入60萬美元去教育民眾“糖可以讓每個人保持活力、獲得更多能量以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…” 就這樣,制糖業一步步成功“消除”了糖的隱患,并在今后的幾十年中如火如荼的發展。
直到今天制糖業當年的做法被置于陽光下,才開始使人們對糖類產生重新的認識。盡管到目前為止,在糖和脂肪對心臟病的“貢獻”程度上,科學家們依然沒有達成共識(大部分衛生領域權威機構認為二者同樣重要)。但至少該文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,尤其對于每人每日糖含量攝入都遠遠超標的我們來說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
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的“糖”可以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“簡單糖”,即食品中所含有的白砂糖、葡萄糖和果糖。與之相對應的,則是以粗糧、薯類、全麥食品為代表的 “復雜碳水化合物” 。對后者的掌控相信大家心里還是有譜的,這里咱們著重說下前者。
“糖”——肥胖
在這個含糖飲料、零食甜食泛濫的時代,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在不經意間攝入超量的“簡單糖”。比如:
不用想就糖很多的——蛋糕
聽起來無害的——各種果汁飲料(碳酸飲料簡直是毒藥?。⒃捗?/span>
貌似健康食品的——乳酸菌飲料
以及其他我們鐘愛的——沙拉醬、面包果醬、甚至還有星爸爸
這些食物有些看起來面相“健康低脂”,實際上在攝入人體后能被迅速消化吸收,并轉化為人體所需各種能量(包括脂肪)。且當我們在吃甜食(或代糖)食品時,大腦會產生非常強大的愉悅感和舒適感,這種感覺會“驅使”你吃更多的甜食,喝更多的含糖飲料。于是不知不覺中,你就攝入了更多脂肪。
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事兒,肥了咱還能減回來,但健康沒了可不好說??!
“糖”——健康
自20世紀70年代制糖業成功為自己“正名”后,美國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“高碳水、低脂肪”飲食的高潮,同時根據FDA法案,糖類的添加開始不受限制。自此,美國國民的肥胖、糖尿病發病率開始呈爆發式增長。
而中國的膳食指南,也是按照美國的來,這對中國這個本身就以谷物類為主食的農業大國來說,可不是什么好事兒(目前我國的潮流主食依舊是精米白面,而這類精制碳水化合物的GI血糖反應指數較高,長期食用就易誘發糖尿病,這也是為什么我國早年的糖尿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的原因,而現在…且往下看)
可以看到,短短三十年,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從最初的0.9%暴漲到2010年的11.6%,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…雖然迄今為止沒有哪項科學研究證明吃糖多就一定會得糖尿病,但可以肯定的是,攝入的糖越多患糖尿病的風險越高。因為吃糖多會引起肥胖、升高血壓,從而間接誘發糖尿病。
悲催的是,現代社會生活的“可口可樂化”+交通方式的改變,令我國各階層人士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,一個龐大的“久坐群體”已然形成(這也是我國糖尿病廣泛流行、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的一個重要因素)。有調查顯示,中國成年人中有一半的人已處于糖尿病前期,如果不加以控制,大多數都有轉變成糖尿病的風險。
對此,我們不必過于恐慌自己是否已成為前期的那部分人,但卻不得不重視起來。如果你是關心身材、關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,那么在這個糖已經無孔不入的時代,你就必須學會調整、試著改變。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中推薦,每天添加糖的攝入量不超過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
以下是來自“營養師顧中一”文章中的數據,大家參考下,看看自個兒每天吃了多少糖~
*一塊方糖約4.5g,25g以下也就是說控制在5.6塊方糖以下。
最后再教大家幾招實用控糖小Tips,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識的就做起來吧~
學會看標簽。食品標簽上的成分都是按含量多少來排序的,因此如果白糖、砂糖、蔗糖、葡萄糖等字眼排在前幾名,就要適量食用咯。
外食選擇口味清淡的菜品,如清蒸,拒絕紅燒、糖醋類食物。
含糖飲料就別再喝啦,包括碳酸、果汁飲料及各種乳飲品和含糖量高的乳酸菌。
選取成熟度稍低的水果。成熟度越高的水果含糖越多,而成熟度稍低的水果不但含糖少,營養成分也更豐富哦,GI值也更低呢~
“減糖訓練”。有意識的從每周一次減糖餐或者食物開始,增加倒霉日少吃一次,幾個月后口味就會變淡咯。用水果、低脂牛奶代替甜食,或用蜂蜜代替糖,可以使糖的攝入量減少一半。
- 上一篇:一封來自珠海的感謝信 2020/9/14
- 下一篇:淺談冒菜 2019/10/17